|
一、背景情况
今年以来,江北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总体部署和宁波市与四川凉山州结对帮扶、对口援助的号召,与越西持续深化劳务对接,通过强化“三个一批”保障机制,政企联动,初步建立劳务协作“前实、中稳、后长”帮扶机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共吸纳5批次264名越西务工人员来江北就业,江北区对口援助经验做法数次登上央视网、“学习强国”、中国就业网等国家级媒体。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前端”发力,深化两地协作“转移一批”。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对口帮扶地区调整后,江北区人社局及时研究调整工作部署,成立“江北越西就业帮扶工作专班”,签订《江北越西两地就业帮扶框架协议》,先后开展5次互访,商讨两地帮扶计划达成合作事项。 二是深化劳务对接。在企业需求端,工作专班深入辖区三星医疗电气、摩多巴克斯等20余家规上企业,介绍当前东西部协作情况及凉山彝族生活习俗,引导企业包容接纳彝族员工,共开发收集爱心岗位500余个。在劳务供给端,实施县、乡、村三级联动,组织干部服务下沉、宣传触角下延,织密信息“宣传网”,并以劳动集中区域为辐射中心,扩大开展“送岗下乡”“劳务专场招聘会”等招聘推介活动,为意向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渠道。三是鼓励“老乡带老乡”。推出夫妻岗、父子岗、兄弟岗等“亲情岗位”,并提供“夫妻宿舍”。同时加强典型事迹宣传力度,培育越西模范员工,树好就业帮扶“风向标”,吸引更多的凉山州务工人员来江北就业。彝族小伙阿西妈妈在宁波巨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因公司工资待遇好、食宿有保障,还在彝族节庆为彝族员工放假,并全额报销来回路费。目前通过阿西妈妈等在甬务工人员宣传带动40余名凉山州员工来该企业稳定就业。
(二)“中端”联动,整合政企资源“稳定一批”。一是拟定专门政策。制定江北区东西部就业扶贫政策,将对口地区脱贫人员纳入就业创业扶持范围,同等享受我区就业困难人员政策待遇。对接收越西务工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岗位补贴,并对吸纳人数多成效好的企业授予“东西部协作就业帮扶基地”称号给予奖补。同时推出人力资源机构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政策,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积极参与东西部劳务协作。二是政企联手稳岗。挂牌成立越西驻江北劳务协作工作站,安排两名经验丰富的越西在编专职干部常驻江北,协调对接劳务协作事宜。同时充分发挥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力量,密切配合劳务协作工作站人员,全力做好就业服务保障。通过包车或飞机接送越西务工人员“点对点”送企到岗,并落实好岗位匹配、岗前培训、入职辅导。建立人员就业档案和数据更新制度,动态掌握越西务工人员岗位薪酬、劳动时限和日常需求等信息。为提高人岗匹配度,及时做好调岗转岗服务,其中为部分务工人员提供调企转岗服务达到人均4次以上,直至其找到满意的岗位。三是加强人文关怀。深入企业举办“越西人民乐业在江北”稳岗座谈会,开展节日、台风天“送慰问”等关爱活动,及时协调解决越西同胞的工作困难和生活需求,将政府的关爱传递给每一位越西务工同胞。
(三)“后端”支撑,加强技能培训“提升一批”。一是开展“个性化”培养。积极与企业对接,结合岗位需求和劳动力就业意愿,针对性开展岗前培训、实习实训,实现务工人员技能和薪水的同步提升。比如江北三星医疗电气公司结合个人意愿及综合素质情况,对工作表现良好的务工人员,将安置到技术含量更高的配电生产线,并提供岗位技能培训,在提升就业技能的同时也将促进员工增收。二是开展“订单式”培养。在调研本地企业单位用工需求的基础上,在越西当地开设驾驶、焊工技能培训班,通过定向培养实现岗位精准对接。如9月新开设的焊工培训班,参训人员将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培训,结束后计划安排到宁波的工厂实习,有意愿留下来就业的人员,月工资预计可达7千元以上。三是开展“特色化”培养。今年江北区挖掘了港口驾驶员等特色岗位,鼓励经过培训的脱贫劳动力报名应聘,并提供入职体检、政审、面试等“一条龙”服务。对因港口防疫要求需暂时隔离待岗的人员,通过安排免费食宿、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已有6人被宁波港集团港口驾驶员岗位录用,并开始首期“师带徒”的跟车培训,期满正式转正后将有望获得10万以上的年薪。
三、经验启示
一是前期建立完善两地协作机制。在组织保障、对接联络、项目联动等各方面加强融通,持续完善劳务输出对接和就业服务机制,不断巩固提升劳务协作质量。
二在中端注重就业稳岗服务保障。积极整合优质岗位资源,制定补贴政策驱动,打造精准匹配的就业供需平台。及时提供岗位调剂、入职辅导、劳动维权等服务,保障当地劳动力充分稳定就业。
三是后端切实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强资金和专技人才保障,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领域,结合当地需求开设各类专业特色培训班,提升越西劳动者技能水平,提高当地人就业创业内生动力,真正实现“致富一人、带动一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